查看原文
其他

古人御寒有绝招,不靠棉裤靠花椒!

2017-01-07 少府 还原社

这么冷的天儿

如果没有空调、暖气

小编是不敢想

但是古代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

古人怎么取暖呢?

小编好奇去查了下

结果是让小编瞠目结舌



花椒涂墙  

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更为严寒和漫长,在没有统一供暖的古代,古人想出一个超级奇葩的驱寒之法:用花椒涂墙



汉武帝时建有温室殿,冬天时供皇帝居住:

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“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, 壁面披挂锦绣,以香桂为主, 设火齐云母屏风,有鸿羽帐,地上铺着西域毛毯。”

皇后的温房更是直接称为椒房,椒房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,是为“椒房殿”。 后来,“椒房”几乎成了皇后的代称,成为后宫女权的象征。




棉被不够 纸来凑  

唐宋时期,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,称为“纸裘”。其质地坚韧,揉皱之后不但耐穿,还可以有效抵挡风寒,关键造价也便宜



除了纸衣,还有“纸被”、“纸帐”。陆游的好友朱熹曾在过冬时以纸被相赠,为此陆游还作诗感谢:“纸被围身度雪天,白于狐腋软于绵”。而纸帐,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,印着梅花,所以又叫“梅帐”,既御寒,又风雅。


今有暖宝宝  古有汤婆子  

在电视剧上常常看见古人用“手炉”暖手。彼时的手炉一般是铜锡制,里面放入木炭,小的还能放进袖子里。




除手炉外,还有暖脚的“汤婆子”,类似于热水袋。汤婆子不容易损坏,大多数百姓家都有,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,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。直到近代,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“取暖神器”。



黄庭坚曾夸它:

小姬暖足卧,或能起心兵;

千金买脚婆,夜夜睡天明。

意为汤婆子比娇俏的小妾更让人暖心......


南宋范成大《戏赠脚婆》:

日满东窗照被堆,

宿窗犹自暖如煨;

尺三汗脚君休笑,

曾踏靴霜待漏来。

意为过去冬天睡觉,犹如两脚踏霜,冷得整夜难眠。而有了汤婆子相伴,脚暖得都出汗了,早晨日上三竿也还赖在床上......


自动加热办公桌 

清代的李渔,是古代文人中少见的善于工技的人物。

《闲情偶记》里专门介绍了李渔设计“暖桌”的经历:在桌椅下面设计一个抽屉,抽屉里放入炭炉,相当于一个移动火炕。

坐在上面工作,老板再也不用担心员工的办公效率......



奇葩人肉暖炉

用人来取暖,可谓是古代最任性的做法......

唐玄宗的弟弟岐王,每到冬天冻手时便叫来年轻美貌的青楼女子,把手伸进怀里贴身取暖,美其名为“香肌暖手”。

同是唐玄宗弟弟的申王,每到冬日有风雪苦寒的时候,就让宫女围坐在周围来抵御寒气,并称之曰“妓围”。


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,每到冬天出行的时候,就从婢妾里选取身形肥大者,排成一行走在前面,为其遮风,称为“肉阵”……


画画驱寒

按古代历法计算,从冬至算起,八十一天后,冬天就过去了。

于是,明朝出现了“九九消寒图”。人们在冬至日画一枝素梅,枝上画九朵梅花,每朵九片花瓣,共八十一瓣,每过一天染一瓣。等全部涂完,便是冬去春来之日。



避寒香

相传有一种”辟寒香“,具有显著的药用功效,在室内焚香,便可祛除体内的寒气和湿气,身体自然就会感觉暖暖的。


古人的一些御寒方法看似奇葩,但很多实为苦中作乐。相比之下,今人的暖气和空调,才是“真任性”!


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指正

转载请注明来源:还原社(hysociety)




五千年文明对决:华夏文明永不灭!

甲光向日金鳞开:中华铠甲文化盘点

当五千步兵遭遇八万骑兵:犀甲汉匈斗弩弓!

大历史告诉你:这才是中国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